邵阳县金江乡中心完全小学2024年度报告
时间:2025-04-02 来源:县委编办 【字体: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430523329339923G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4  年度)

邵阳县金江乡中心完全小学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邵阳县金江乡中心完全小学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小学义务教育

    

邵阳县金江乡金江村

法定代表人

伍睿

开办资金

7(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邵阳县教育局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8.912

88.912

网上名称

邵阳县金江乡中心完全小学

从业人数

4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按照上级要求,如实执行。

一年来,我校遵照“厚德博学、求实拓新”的办学理念,以争创“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为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支撑,推行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一年来我校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引领学校稳步发展 学校党组织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每个环节的重要责任。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这个主题,探讨学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学校组织全体党员和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参与“一争二提三主动”活动,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干事创业的需要。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在倾洒心血、汗水和智慧,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享受职业荣耀,收获精神追求,体现人生价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是知识才能、思想道德、精神和个性,展示的是教师的灵魂和整个内心世界。我校教师严格遵守“十条严禁”,做风正派,同时积极开展师德师风自我检查,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三、完善学校各项建设,打造育人环境 1、完善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几年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为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设立了一个40平方米的阅览室,各类图书报刊一应俱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知识。最近还在每个班增设了图书角,添置了一千多册新图书。学校的文化专栏和黑板报做到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更新! 2、完善了校园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建设。学校准备在原有的水泥地面上,实行“白加黑”改造;在篮球场周围栽种一些四季常绿的花草;从县局争取到了五万的资金,打算在校门口建造一个读书亭。给学校师生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美丽的育人环境。 3、继续完善了制度化的班子建设。学校的管理,领导是关键。本校领导班子成员搭配得当,注重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时学科配套合理,组成了一个富有开拓精神,具有锐意进取的领导集体,并且制订了《金江中学领导职责》,使领导集体内部分工精细明确,各司其职。制订了《中层领导培养机制》,让学校行政班子能通过学习、培养,与日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4、教学队伍的制度化建设。一、学校狠抓教学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学队伍。依据《教师法》、《教师行为规范》,学校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量化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办法》,严格规定教师的日常工作职责;制订了《教师教育教学奖惩条例》《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做到奖惩分明,不搞大锅饭。二、将“青蓝工程”执行到底,落到实处。学校基本上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缺乏教学经经验。学校采取师徒结对的办法,让稍微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年青教师一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加强校际互促。我校与塘渡口四完小是校际互促结对单位,开展了多次校际互促活动,加强了城乡教育的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我们最近还与塘渡口芙蓉学校等学校进行了经验交流。 四、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模式。 一直以来,学校将学生德育工作,打造成我校的特色工作。在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总结下,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模式。我们称之为“常规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 1、“常规育人”,从细处抓起,培养习惯,完善品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规做起,坚持不懈,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的品德。第一、抓规章制度的学习。每学期的开始,学校都要统一组织各班学生学习《中学学生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知章依章,以规章制度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抓学生的仪表风貌。学校每学期都会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仪表风貌“男的不留长发,不穿奇装异服;女的不涂脂抹粉、不戴首饰项链”。让校园处处映出朴素、美观的学生风貌。通过抓仪表风貌促进学生的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第三、坚持召开“两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每个星期一的“晨会”(即国旗下的讲话):由值周行政和团支书总结上周的情况。好人好事,给予表扬鼓励;不好的提出批评警告。以便学生弃恶扬善。每周星期一下午的“班会”,主要由班主任和班干部来主持,学习有关的规章制度,总结上周本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新的目标,让学生每个星期都有新的收获、新的认识,从而不断得以完善。第四、共创“文明班风、校风”。为了创建我校文明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学校实行领导教师值日、学生干部联合评分的方法,具体对每日的早读、课间操、安全、卫生等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监督、评分、公布,并纳入每周“文明班”的流动红旗评比中,以这些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第五、家校联手,共育成长。学校规定了老师去家访、去电访,或家长来校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真正形成了学校、家庭结合的教育合力。特别对一部分差生,主要以健全人格、开发潜能、提升心智、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家庭多渠道密切配合教育,使其改邪归正。 2、“活动育人”丰富多彩,发展个性,激发创造。为了让学生进得来、稳得注学得好,“寓教于活动之中”,又是一个育人渠道。我们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活动机会,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其兴趣、情感、意志出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独立思考及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德育活动如下:诗词朗诵活动、书信比赛、黑板报比赛、迎中秋庆国庆的包饺子活动等,这些小小的活动,小小的比赛,使得部分学习基础较差,而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学生,重树信心,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进得来、稳得住、学得好。 3、“环境育人”,和谐优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们努力营造艺术化、特色化的氛围。以文明礼貌和校园净化为突破口,要求学生在校园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见到师长、同学主动微笑,打招呼;要求学生在校园中不乱丢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捡起,做到公共场所无垃圾出现。 这样,不仅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气,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真诚合作,形成了宽松、高雅的文化氛围;而且使校园形成了一个净化、绿化、美化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干净整洁、格调高雅的环境氛围中,同学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熏陶情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四、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实效 “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也就是说,要想把事业做成功,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在“精”字上做文章,“细”字上下功夫。 1、备课阅卷:教师教案撰写规范足量,有板书、作业设计和反思,教导室每个月月底检查一次。作业批改及时规范,有“作业批改”摘记本和学生“错题册”,定期实行错题回做。 2、巡课、观课、议课:学校建立巡课、观课、议课制度,学校校长、教导主任、中心学校校长和分管业务副校长常态化巡课、观课、议课。除此之外,值周行政每天固定在上、下午至少各巡课一次,且做好详细记录。每个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准备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上课、磨课,观课、议课,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种常态。 3、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认真细致,班风班纪良好,工作记录完整。培优辅差有工作记录,措施有针对性。放学前安全教育,每日每周落实到位。 4、五项管理:学校有制度,有方案。还通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在学校设置宣传栏、发放告家长书、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让五项管理政策深入人心。 5、课后服务:学校有实施方案,教师全员参与。每天课后两个小时,给学生复习、讲解、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夯实学生以前的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课后服务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6、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组考、阅卷,严格执行,以考风促学风,以考试促成绩。考后学校要求各教师认真做好考试质量分析,并交教导室审核指导。学校如期举行考试质量分析大会,查漏补缺;按时举行学生表彰大会,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总之,一年来,教师都能认真工作、任劳任怨,为学生的发展不断奉献,学校工作开展顺利。相信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再接再厉,取得更加满意的成绩。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自2021年8月11日至2026年8月11日。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接受本乡爱心人士捐赠,用于学校奖教奖学。

填表人: 郭友平  联系电话: 报送日期:2025年03月06日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县数据局 |联系方式:0739-6821117(县政府办) 0739-6834107(县数据局)
网民监督举报电话:0739-6560308(县委网信办) 版权所有:邵阳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07878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05230028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县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