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邵阳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是“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赶超晋位”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科教兴县、项目立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GDP达65.6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7500元,比2005年增加4920元。财政总收入达3.4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1%。“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7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年均增长37.7%;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74.3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35.4:22.1:42.5调整为28.2:36.5:35.3,实现了工大于农的根本性转变。农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0.9亿元,比2005年增加12.5亿元,年均增长9.4%。四大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相继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现代烟草生产示范县和中国茶油之都。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8.6亿元,年均增长20.9%。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7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8亿元,年均增长49%,纳税过百万的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41家。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1亿元,年均增长10.5%。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启动重点建设项目126个,累计完成投资53.55亿元,超过1978年以来28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和。交通建设突飞猛进。邵永高速、邵新公路、S317线改造、邵阳市至塘渡口一级公路等一批主干线公路相继建成或动工。改造通乡通畅公路里程1821公里,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水利电讯建设成绩斐然。完成9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64处,解决11.6万人饮水困难。完成塘渡口等3座35千伏变电站建设,地方电力公司成功被国家电网托管,孔雀滩电站并网试发电。新建通讯基站151个,全县移动通讯覆盖率达到98%。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区“六横四纵”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8.96平方公里扩展到12.51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6.3%,较2005年末提高10.3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明显加快。“十一五”时期,地方电网改制、财政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试点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385个,到位资金52.7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1个,过亿元项目13个。
—–生态建设明显见效。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13吨和885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县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93.9万亩,人工造林7.68万亩,义务植树955万株。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1%,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998元和2652元,年均增长11.8%和9.4%。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农保、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累计参保人数57.34万人次。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9721人,年均转移富余劳动力2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科教事业全面发展。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52项,获得市级科技成果6项,获专利授权80项。改造中小学危房6.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5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快速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壮大。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完成23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过去的五年,全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82位,人均GDP排名89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分别比全市、全省、全国所占比重低1.6、6.6、15.4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务农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结构不合理,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普遍较低。工业主要集中于原料型、资源型行业,受市场变化影响大。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规模优势和竞争能力尚未形成。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化率分别比全市、全省低4.1、18.1个百分点。城镇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县城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不大。
2、发展环境。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显著变化。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家制订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加大对湘西地区的扶持力度,为邵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内外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将进入三个“加速期”。一是富民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原始积累,我县产业发展聚集了一定能量,已经在建和即将启动的一批成长性较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将强力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实现新的跨越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交通优势发挥效益的加速期。随着邵永高速的建成,安邵高速、安铁高速、白新高速、邵塘一级公路的开工,沪昆高铁、怀邵衡快速铁路的建设,武冈机场的布局,我县区位优势将继续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落户邵阳,我县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栖息地,“大交通”时代的来临必将引领“大产业”的发展。三是新型城镇快速成长的加速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继续下降,富余劳动力持续增加,新型城镇功能日益完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集聚吸纳作用更加显著,小城镇将成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镇建设将会迎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
3、发展定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为主旨,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大力建设绿色邵阳、活力邵阳、品牌邵阳、文明邵阳、幸福邵阳。努力把邵阳县建设成为农业特色鲜明、工业快速发展、商贸繁荣活跃、人民幸福安康的湘西南经济强县。到十二五期末,实现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全市排名确保第三,争取第二,追赶第一的“保三争二赶一”目标。
未来五年,将建设绿色邵阳、活力邵阳、品牌邵阳、文明邵阳、幸福邵阳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战略定位。
—–建设绿色邵阳。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邵阳县发展的主旋律。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大绿色投资,开展绿色治理,促进绿色增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建设活力邵阳。坚持把提升活力作为邵阳县发展的主形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培育产业,搞活流通,发展科教,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展示更加开放、更有激情、更具活力的崭新形象。
—–建设品牌邵阳。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邵阳县发展的主抓手。积极实施以“树名企、创名牌、建名镇”为主题的品牌带动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工业名牌、农业名品、城镇建设名镇,以点带面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建设文明邵阳。坚持把文明法制作为邵阳县发展的主方向。广泛开展文明县城、文明乡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法制意识。
—–建设幸福邵阳。坚持把增进群众福祉、提高幸福指数作为邵阳县发展的主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与强县的共同发展。
4、发展目标。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到201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1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产业结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现代服务业显著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41:39,其中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37%以上。
—–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得到有效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合同利用内外资230亿元以上,实际到位100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外派劳务输出1万人以上。
—–人民生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7%。
—–公共服务。全社会基本养老、医疗、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保覆盖面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8‰以内。
—–城乡统筹。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8%;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
—–生态环境。万元GDP能耗下降20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
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
“十一五” |
“十二五” |
|||
计划数 |
2009年完成数 |
2010年 完成数 |
计划数 |
预计年均增长 (%) |
|
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54.3 |
54.8 |
65.6 |
111 |
13 |
二、财政总收入(亿元) |
3.3 |
2.67 |
3.47 |
7.6 |
17 |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0.8 |
45.1 |
51.9 |
215 |
30 |
5、发展布局。根据邵阳县现有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完善主体功能区划,促进区域分工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体系。
—–农业布局。坚持发展壮大优质稻、油茶、烤烟、生猪四大特色支柱农业不动摇。重点建设四大农业生产基地,即以塘渡口、五峰铺、黄塘、谷洲、九公桥、下花桥等乡镇为重点,建设60万亩高中档优质稻基地,年产优质稻谷33万吨;以河伯、塘田市、白仓、金称市等乡镇为重点,建设5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年收购烟叶突破18万担;以金称市、黄亭市、长乐、蔡桥、小溪市等乡镇为重点建设油茶生产基地,使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新造优质无性系油茶林35万亩,低改45万亩;继续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一十百千”工程,使全县生猪出栏量达到150万头。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西瓜、花生、药材、大豆、蔬菜、柑桔等基地经济作物。
—–工业布局。重点推进“117”工程,即实现100亿工业产值、建好一个省级工业园区、抓好七大工业基地。100亿工业产值:即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一个省级园区:即以红石工业园为龙头,以邵塘一级公路沿线工业走廊为主线,建设一个高标准工业园,使园区各项指标完全达到“省级工业园区”标准。七大产业基地:即以蔡桥、长乐、黄亭市为核心的矿产扩能基地;以谷洲、黄荆为核心的水泥、大理石建材基地;以塘渡口、九公桥为核心的茶油、大米产品加工基地;以五峰铺为核心的纺织产业基地;以塘渡口、七里山、九公桥为核心的新型机械、医药化工产业基地;以黄亭市为核心的石膏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水能、生物质能发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服务业布局。着力建设三大物流中心,即以怀邵衡铁路岩口铺站为中心的北部物流园,以县城和红石火车站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园和以白仓货运站为中心的南部物流园。商贸业形成“梯级分布”,以新网建设、配送中心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级为基础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旅游业打造以资江为线,资江沿岸各景点为珠,“以线串珠,四色共游”的旅游格局。重点挖掘以塘田战时讲学院、衡宝战役遗址、吕振羽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发展以河伯绿色氧吧、油茶生态博览园、乡镇生态农庄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打造以金江湖、孔雀滩湖、渣滩水上乐园为核心的蓝色旅游,抓好以夫夷候国重现、大坝溪民俗文化名优小吃一条街等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同时,大力发展房地产、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
—–城镇体系布局。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逐步构建由县城—中心镇—建制镇所组成的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一星三区两线”的城镇发展布局。一星,即把县城建设为邵阳市卫星城,加快与邵阳市区的融城步伐。三区,即县城夫夷新区、滨江新区、工业新区。夫夷新区以行政办公、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主,滨江新区以休闲娱乐、高档住宅等功能为主,工业新区以工业、交通、仓储物流等功能为主。两线,即以G207为主线,重点发展九公桥、白仓、塘田市等乡镇;以S217为主线,重点发展五峰铺、谷洲、下花桥等乡镇。
第二章 新型工业
坚持将“强工富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工业税金达到3.8亿元,纳税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80家,其中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家。
6、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升发展建材、食品加工、矿产、服装鞋帽四大传统产业。建材产业。把水泥、大理石作为大建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继续支持邵阳南方水泥发展壮大,积极培育中、下游配套附加产业,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散装水泥,鼓励发展商品混凝土和各类高性能水泥制品。力争南方水泥年产水泥480万吨,年产值超过12亿元。加大黄荆乡大理石资源开发力度,力争建成年加工能力50万方的大理石加工企业,年产值5000万元。到2015年,全县建材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2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依托“中国茶油之都”、商品粮基地、生猪调出大县等农业品牌,强力发展茶油、优质大米、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扶强做大长江粮油、瑞柏茶油等龙头食品加工企业,建好三个10万吨商品粮深加工基地,培育发展1-2个肉制品加工企业,重点打造3-5个农产品著名品牌。到2015年,全县食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煤炭业,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外资或县内民间资金开发我县优势煤矿资源,重点启动煤制甲醇、煤焦油等项目。集中对现有的34家煤矿进行技改扩能,使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加快三比田、常乐等矿区开发步伐,年新增产煤量30万吨。加大双雄矿业石膏矿开发力度,促其尽快达到设计产能,实现产值1.5亿元。纺织产业。以富晟鞋业、润昌棉针、裕达隆纺织等企业为龙头,整合推进现有服装纺织企业由分散发展向集群发展、由粗纺产品向精纺产品、由单一产品到多元产品的转变。重点发展高支精梳纱、高档针织服装、高档运动、休闲、旅游鞋制品。到2015年,全县服装纺织业年产高档儿童纯棉内外衣2000万件、纱线10万吨。制鞋工业年产各类鞋制品1亿双,其中休闲布鞋5000万双,皮鞋5000万双,实现产值10亿元。
7、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中调动一切生产要素,努力在新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三个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新型机械。积极把握湖南工程机械全国领先优势,主动参与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对接。扶持发展湘宝汽配、华力机械、振华机械等相关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逐步实现产品的系列化、集约化和高新化。重点开发汽车齿轮配件、工程机械、煤机产品、工程零部件、建筑用钢架配件等产品,努力把邵阳县建设成全省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配件生产的配套基地之一。到2015年,全县机械工业实现产值15亿元。新材料。加快黄亭市石膏矿精深加工步伐。重点启动年产6000万平方米的新型墙材石膏板、石膏晶、钛白粉、碳酸钙晶须、硫酸水泥系列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加大芳鑫材料、彩鑫制釉、三力达化工等企业技改力度,精深开发高档陶瓷颜料、水性油漆、净水材料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新能源。充分利用申报创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的机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水电、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风能、秸秆气化等绿色能源。实施好黄塘生物质能发电工程,建成年发电量2×15MW发电机组。加大LED节能灯具扩能改造、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力度。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建设1-2个投资上亿元的水电项目。
8、大力发展园区工业。按照创建“省级工业园区”总体目标,切实抓好红石工业园区和邵塘一级公路沿线工业走廊建设。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完成昭阳大道、紫阳路延伸段、光明路、幸福路、育才路五大园区主干道,建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洪系统、220KV变电站与双回路电力专用线路工程,抓好三通一平和土地储备,提高园区承载力和集聚力。充分发挥土地、政策、劳动力优势,积极招引科技含量高、能耗小、污染少的企业入驻园区,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加快五峰铺、长阳铺、白仓、九公桥、黄亭市、霞塘云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逐步建立红石工业园区与各工业小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园区格局。力争到2015年,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60家以上,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个以上,投资密度达到200万元/亩。
9、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增强县域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县创立省级技术中心1家,市级技术中心2家。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等政策措施,培育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潜力、有基础、有技术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家以上。
10、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把打造名优品牌作为抓工业的重点,制定扶“名”扶“强”政策,加强商标注册和优势品牌培育工作,以名牌产品带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争到2015年,全县企业品牌建设得到突破,培育和创立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
第三章 现代农业
以创建“全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为目标,科学规划农村经济,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
11、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继续做大做强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优质稻。以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为契机,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标准化粮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使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55万吨以上,其中优质稻产量稳定在33万吨以上。烟叶。加大烟田两次翻耕、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病虫统防统治等先进技术推广力度,全面提高烟叶单产和质量,使全县烟叶生产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油茶。不断提高油茶产业化水平,完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形成油茶资源充裕、综合加工技术先进、产出效益十分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真正打造油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油茶加工全国第一、茶油销量全国第一、油茶产品研发水平全国第一的“中国茶油之都”。到“十二五”末,全县油茶产业产值突破12亿元。生猪。重点启动“一十百千”生猪养殖示范工程建设,即培育1家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万头的养殖企业、1家年加工生猪6万头的龙头加工企业、建设10个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建好100家县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发展1000家规模养殖场。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其它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好25万亩油料作物优势产业基地、22万亩优势旱粮玉米基地、8万亩药材基地、35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良种良木基地、10万亩柑桔基地。积极发展油料、优质稻、肉制品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业,通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优势互补,在县内形成以长江粮油、瑞柏茶油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到2015年,全县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
12、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培育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惠民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大力推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龙头企业+流通+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到2015年,全县新发展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加入一个或数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建立起组织功能健全的行业协会。完善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建20个乡镇农技、农机站房、89个村级服务站、3个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2个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加快农机推广,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到201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9.4万千瓦,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依托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成辐射全县的农产品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和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形成系统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标准化生产体系。
1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养积极性,增加农民生产性经营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作用,引导农民就近就业,提升县内劳动力转移吸纳能力;加强与沿海主要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拓展县外劳务输出能力,稳定农民劳务收入。加强对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引导,在土地使用、资金信贷、税费减免、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更多的有一定技能和经济实力的能人志士回家乡、进城镇、到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开发本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带动农民就业。
14、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切实加强乡村布局规划,重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三大工程。通过实施门前绿化、道路通畅、房屋改造、卫生整治等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实施土地整理、渠系配套改造、标准粮田建设等生产条件提升工程,实施村级组织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工程,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重点建设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院。通过整合项目,统筹资金,重点推进,使“示范村”、“示范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四章 现代服务业
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娱乐等其他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5、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怀邵衡铁路岩口铺站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主动对接邵阳市城西茶元头综合服务型物流园规划,争取纳入园区范围,融入邵阳市物流中心。继续完善县城和白仓的物流功能,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市场体系,集中打造粮油批发、水果批发、建筑建材、日用百货、生猪冷冻加工、五金批发等一批专业市场,重点抓好湘西南粮油综合批发市场、油茶生产要素市场、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基地、汽车贸易城、建材城、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机械化屠宰场和牲猪无害化处理场、大木山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大力推进“万村千乡”物流配送中心、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农村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等农村商贸物流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商贸物流网络。鼓励和支持县内企业建立销售公司,加强与国内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和商贸公司的销售合作,扩大产品对外影响。
16、培育消费服务业。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努力刺激社会消费。加快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步伐,科学布局商贸网点,建设商业特色街区,优化消费环境,鼓励和引导城镇居民健康消费。强化县城商贸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知名商业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和国内外饮食休闲“巨头”登陆县城新区,打造县域核心商贸中心。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全面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工作。继续支持休闲旅游、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有效促进住房消费,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房的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逐步发展高层小区和高档小区,保持房价基本稳定。
17、加快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努力争取中国人民银行支持,组建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县支行。尽快成立邵阳县农村商业银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坚持政府搭台、银企联姻,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力度。建立健全贷款投放奖励机制,鼓励和重奖投放中长期贷款。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系统,抓好金融维权,改善信用环境,提高存贷比例,力争到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50%以上。规范发展保险业,健全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等保险体系,鼓励发展保险新品种,不断延伸农村保险市场,努力发挥保险行业在防灾减灾、抵御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18、壮大四色旅游业。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文化与旅游融合”原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管理和文明服务,壮大发展四色旅游业。重点抓好红色教育、绿色生态、水上蓝色乐园、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精心设置旅游黄金线路,实现与张家界、崀山、桂林等热点旅游区客源的成功对接,增强对长株潭、邵阳市区等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和承接力。突出抓好旅游商品开发,努力把蓝印花布、布袋戏、扎故事、踩高跷、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邵阳传统文化艺术推向旅游市场,提升邵阳县旅游资源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1.5亿元。
第五章 新型城镇
以“建好山水园林县城、建设特色名镇名乡”为目标,突出发展县城,协调发展小城镇,推动全县城镇的整体发展。到2015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5万人。
19、明确县城发展定位。按照打造“邵阳市卫星城市、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总体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城市、高标准建设城市、高水平管理城市、高效益经营城市”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县城造林增绿工程、流光溢彩工程、碧水蓝天工程、文明创建工程、产业培育工程。加大县城老城区提质改造力度,加快县城夫夷新区(以党政机关为中心的周边地块)、滨江新区(以双江口大桥、塘渡口二桥为中心的河西地块)和工业新区(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的邵塘一级公路沿线地块)建设步伐,形成“一老三新”四大组团争奇斗艳、竞相迸发的县城建设新格局。加大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广场、标志性街道、标志性路灯、标志性雕塑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开展文明示范街、文明示范小区、文明示范社区、文明示范机关创建活动,着力提升邵阳县城品位,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力争到“十二五”末,将邵阳县城建设成为四季如春的绿色之城、风景如画的秀水之城,流光溢彩的现代之城,文明健康的幸福之城。
20、强化县城规划管理。强化县城规划的龙头和引擎作用,严格按照县城总规和详规进行建设管理,切实维护县城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坚持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投入”的城市经营路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对城市道路、桥梁、公交、给排水等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设施实行产业化经营,对城镇存量土地、公用设施实行有偿开发,盘活存量资产。完善城镇管理体制,推进城管综合执法,突出整治脏、乱、差等问题,构建良好的卫生、交通和市场秩序,树立整洁通畅、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坚持整体联动的社区建设方针,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加快社区基础建设,增强城镇居民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21、完善县城基础设施。以建设行政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为重点,以党政机关迁建、星级宾馆、大型超市、文博园、人民医院迁建、园区建设等项目为依托,全面完成S317县城段、邵塘一级公路城区段、德政大道、芙蓉大道、茶都大道、建设大道、昭陵大道、秋田大道等城区主干道建设。建成塘渡口二桥、双江口大桥,建好垃圾处理场、社会停车场、第二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整合供电、供排水、供气和通讯网络,引线(管)入地。科学布局公共厕所、垃圾回收站、人行盲道、地下通道等公共设施。坚决防止低水平、低层次重复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做大城市规模。
22、打造特色名镇名乡。积极实施名镇名乡战略,选择县内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乡镇,深入挖掘城镇独特的经济特征、历史人文特色、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风情的城镇产业,加强城镇集聚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对周边乡镇、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散布于县域范围内独具一格的特色乡镇。“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以夫夷候国小溪市、服装名镇五峰铺、物流重镇白仓、休闲乡村九公桥、水上乐园霞塘云、红色旅游塘田市、绿色家园河伯、矿产之都黄亭市、西瓜之乡谷洲、煤炭之乡蔡桥、苗圃之乡黄塘为代表的特色名镇名乡。
第六章 基础设施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高标准构建覆盖城乡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到2015年,在全县建成一个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为支撑、县乡公路水路为脉络的现代综合交通格局;建成保障有力、安全稳定的供水、供电体系;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
23、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抓紧实施怀邵衡铁路、洛湛铁路复线改造、邵安高速、常桂高速、白新高速、邵新公路、S317改造、G207邵塘一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G320、S217改造项目立项,逐步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干线交通运输网络。继续优化县内路网结构,规划建设六纵十二横七桥公路通道,构建各乡镇到县城的“半小时”经济圈。六纵,即邵塘一级公路、S217罗市桥至界牌、罗城至杉木桥、长阳铺至河伯、烟山至黄亭市、长乐至金称市;十二横,即扶田至九公桥、小溪市至杉木桥、红石至诸甲亭、峡山至邓家岭、黄塘至罗城、白仓至罗城、金称市至白仓、金称市至塘田市、蔡桥至白仓、蔡桥至塘渡口、长乐至双江口、中庙至城天堂;七桥,即塘田市、大埠头、向阳坝、三联、水津渡、黄花坪、一中跨河风雨桥七座大桥。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全县公路网进行升级改造,将黄塘至郦家坪、九公桥至下花桥、长阳铺至金称市、长乐至蔡桥、塘田市至河伯、长阳铺至九公桥、岩口铺至郦家坪、蔡桥至诸甲亭等8条县道310公里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升级改造为省道,将长阳铺至黄柏、长乐至马头桥等12条出县乡道及县际连接公路329.3公里升级改造为县道。同时,新建县城汽车西站和14个农村客运站。继续推进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工程建设,使农村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或水泥路,通组公路畅通率达到70%。抓好资水、夫夷水、赧水、檀江流域河道治理、船闸修复工程,恢复主要河道水运交通。
24、构建安全稳定的水利网络。积极创建全省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力抓好县城防洪堤续建工程、新老城区排涝工程,使城区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发挥气象水文事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推进大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张家冲水库及20座小Ⅰ型水库、90座小Ⅱ型水库的加固改造,根治病险隐患,使各类水库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做好各类灌区特别是大中型水库灌区的改造配套挖潜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金江、黑冲、张家冲、向阳坝、东方红等8个中型灌区、水轮泵站、电力排灌站配套续建工程,抓好1万口骨干山塘整修,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大力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使基本农田的抗旱能力有明显提高。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5万人,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25、构建保障有力的能源网络。以“保障供给、创造效益、用电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电力建设“1616工程”,进一步提高电网通达水平,提高城乡用电保障。到2015年,规划建设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16座,完成城网改造和所有行政村农网改造,使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100%。积极创建“绿色能源县”,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完成生物质能发电、孔雀滩电站、县城管道天然气等重大项目。新建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50处,新发展户用沼气2万户,推广太阳能1万台。到2015年,农村太阳能、节柴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60%。
26、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大力推进移动通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宽带光纤等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功能相对完善的县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基本实现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逐步建成功能较完备的专业信息系统,建成县内工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旅游信息网等专业网站。积极推进电话通信网、宽带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新建移动基站260个,电信基站160个。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信息综合业务数据网,逐步为全县人民提供涉及家庭娱乐、家庭购物、家庭银行、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网络应用。
第七章 生态文明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环境监管,加大环保投入,夯实工作基础,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27、发展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积极推广绿色生产,发展绿色产业。工业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产业发展,加强对采矿、建材、冶炼、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工业的技改力度,大力引进清洁式、循环式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消除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重点推广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联合发展,培育“种—养—加工”一体化循环低碳型农业生产模式;推广农业滴灌节水、农田地膜替代等循环农业技术;倡导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发展模式。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信息、旅游等“无烟工业”,推动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
28、倡导绿色消费。努力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能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积极实施建筑节能工程,新建建筑物或小区尝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办法。推广节材、节能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原材料节约和代用,加大电动汽车、油电混合能源交通工具推广力度。逐步限制宾馆、餐饮、商贸服务等行业使用一次性用品,禁用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用具,减少“白色污染”。加强机关、家庭节能建设,注意节电、节水、重复利用,推广使用节能灯具、节能空调,建设低碳型政府机关,争创节能示范小区、低碳型家庭。
29、强化绿色治理。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再现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生态景致。坚决防治工业污染,严格环境准入,严把环保第一审批关口,控制新生污染源。加大城建、交通扬尘防治力度,有效治理空气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废水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好重点中心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抓好所有县属医院、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污水处理、医疗废弃物回收中心建设。继续抓好清洁能源推广,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燃料结构,逐步淘汰城镇生活用煤。开展农村环境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严格控制农作物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切实采取措施防止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努力创建生态建设示范县。
30、加强绿色保护。积极发展生态林业,狠抓造林绿化、资源管护,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坚决制止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采伐,维护和恢复森林草场的生态功能。到2015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6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30万立方米。积极推进江河治理,完成12个小流域的封禁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完成土地综合整治8000公顷。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决落实项目用地先补后占措施,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控制在61167公顷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350公顷以内,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900公顷,实现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平衡有余。加快矿山环境治理,转变矿产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促进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开采规模,全县主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在300万吨/年。到2015年,初步形成城镇、村庄、道路、河流森林一体化格局,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
第八章 社会建设
按照“科技强工、教育强基、文化强魂、卫生强体、社保强心”的总体要求,促进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公平、更加文明、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31、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建立和优化科技支撑体系和资源服务系统,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绿色农业等相对优势领域或关键领域实现科技突破。重点组织实施四项重大科技工程,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介网络建设。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3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继续优化县内学校布局,通过撤并、改扩建、新建等形式,合理调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到2015年,使全县学校调整到220所左右。积极改善基层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到2015年,争取将所有农村中学和中心小学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化进程,每个乡镇创办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努力解决县城新区就学难问题,在新区建设一所高标准、高规格义务制完全学校,满足新区快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抓好县一中、二中扩建工程和石齐学校二期工程,不断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点支持环球工业职中加快发展,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加强特殊学校和民族学校建设,努力抓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33、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融图书馆、文化馆、博览馆、文化广场、体育中心等为一体的县城多功能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完善振羽广场、青松公园等休闲设施功能,提升县城文化品位。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培育弘扬车万育文化等传统文化美德。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力度,加强对塘田战时讲学院、吕振羽故居等文物古迹的开发和保护。深入发掘、整理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成所有乡镇场文化综合楼,建设农家书屋400家。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在县城建设比较配套的体育运动场所,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抓好光缆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力争全县村级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5%以上。加强电影院建设,新建县城3D影院和7座中心乡镇数字影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4、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努力完成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县结核病防治大楼、县麻风院村附属楼和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等建设改造任务。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和整合,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抓好中医院升级改造,使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以上医院标准。推进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所有建制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80%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加强卫生监督、药品监督、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净化药品、医疗服务市场,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5、健全完善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挥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吸纳劳动力的就业功能,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各类就业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全县新增加就业岗位2万个。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试点改革,健全城乡居民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扩大“五险一金”覆盖面,使全县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0%,各类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健全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到201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达到100%,新建城乡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中心敬老院、光荣院等基础设施。切实抓好廉租房、城镇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新建廉租住房面积5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面积16万平方米。
36、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事业。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主线,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近4万人行路难、3.5万人吃水难、2.3万人用电难和4万贫困人口灌溉难问题。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人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积极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油茶、烤烟、生猪、特色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因地制宜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对那些居住分散、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但受益人口少的贫困人口,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异地扶贫搬迁。
37、切实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着力推进计生工作由“县负责乡为主村协助”体制向“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体制的转变,加大“村为主”管理力度。大力推行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更多育龄群众走少生快富之路。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倡优生优育,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改善人口结构。到2015年,符合政策生育率控制在82%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02.9万以内,新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2以内。
38、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实施“六五”普法,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严重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打击各种黑社会组织和恶势力,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区防范体系,每个社区配备1至2名专职社区民警,逐步实行全日制工作机制。保护重点人群,严厉打击家庭暴力、民族歧视等社会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妇女、儿童、老人、少数民族、宗教人士的合法利益。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法院审判大楼,新建司法、交警大队业务用房,建立县司法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社区戒毒康复所、社区矫正基地、预防职务犯罪基地,建成警务、检务、院务、司法行政信息平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到后发赶超、富民强县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第九章 保障措施
39、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廉政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夺红旗、亮黄牌”长效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搞好“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性地开展“流动远教”活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群众观念,建立群众工作站,完善“一员双联”机制,疏通群众利益诉求。加强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考评方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老实型干部关怀机制。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村干部队伍。
40、改进政府工作。按照“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总体要求,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效能,严格行政纪律,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落实《公务员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守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严肃查办各种违法违纪案件,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41、维护社会稳定。抓好信访维稳,严格信访工作责任,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和重点信访案件包案机制,维护正常信访秩序,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突发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抓好消防工作,建好防空设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对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监管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42、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和完善鼓励投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在税收、用地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政务中心服务,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对新上重点工程、招商引资项目,交县政务中心服务窗口全程代办。构筑覆盖全县的社会安全预警网络和应急反应体系,对涉企“三乱”行为有报必查、有查必果,严厉查处涉企案件,坚决打击地痞地霸,对强行参工参运、强揽工程、索拿卡要、阻工闹事等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的行为从重打击、从快处理,为客商投资、企业经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3、强化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健全人才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宽松环境。以科技下乡、劳务输出等为契机,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学历培训,着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完善县委党校、人才交流中心、工业职中、教师进修学校的人才培训引进功能,着力培养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城乡技能人才和党政复合型人才。灵活运用考试、招聘、选调等多种用人方式,着力引进专业技术性人才,努力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切实落实人才优待政策,健全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奖励,积极帮助解决住房、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努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热情。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重视培养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党外人才,注意发挥离退休技术人员的余热,努力推动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加快人才服务机构建设,抓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建立规范统一、高效运转的人力资源市场。
44、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顺应上级要求,及时启动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提高机关效能。适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公务消费改革,努力提高理财水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有序推广BT、BOT、TOT等新型投融资模式,扩大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现金流量,提高资产质量和运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农村公路养护、村级公益事业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新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尝试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争取纳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政策扶持范围;积极参与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努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继续实施招商引资首位战略,积极开展上门招商,大力宣传推介我县政策、资源、项目、品牌优势,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一批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企业来我县投资兴业,促成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项目落户我县,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5、狠抓规划实施。按照规划中定位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做深做实专项规划,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将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中,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机制,确保规划通过项目实施得以顺利落实。加强规划实施执行监管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明确部门责任,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定期组织开展动态监测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十二五”中期,对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进行回顾小结,形成评估报告,奖优罚劣。抓好规划宣传,重点深入宣传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在全县上下形成贯彻实施规划的浓厚氛围,以“十二五”规划的扎实有效实施,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成果造福全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