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数据 > 统计公告
2011年邵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3-26 来源: 【字体: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邵阳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绿色邵阳、活力邵阳、品牌邵阳、文明邵阳、幸福邵阳的战略构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创优环境为要务,不断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进作风力度,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
  一、综
  经济社会总体持续稳定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085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2%。全年经济呈现平稳增长趋势,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7943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5490万元,增长16.4%;其中工业增加值261751万元,增长17.9%;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3739万元,增长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7422万元,增长14.7%;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实现增加值18056万元,增长16.6%;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6501万元,增长12.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2109万元,增长7.9%;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980万元,增长14%;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5559万元,增长5%;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5217万元,增长18.4%。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1137.6834.21,分别比上年上升0.19个百分点、提高0.96个百分点、下降1.1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贡献率为7.8%,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9.4%,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8607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7796元。
  为民办实事成效明显。2011年,全县承办省定为民办实事项目33个,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13个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县共落实为民办实事资金69342.86万元,其中国家资金36792.87万元,占总投入的53%;省级资金14294.08万元,占总投入的20.6%;市级资金242.8万元,占总投入的0.35%;县级资金3814.68万元,占总投入的5.5%;群众自筹和捐资14198.43万元,占总投入的20.6%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34个,2011年新增20个,增长17.5%。其中六新村”1个,五新村”19个。农产品加工企业202家,增长36.5%。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增长8.33%;完成销售收入56000万元,实现利税148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8个,增长36.17%;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987户。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6549.4万元,实现增加值22794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203011.6万元,实现增加值129873.8万元;林业产值16075.2万元,实现增加值11935.1万元;畜牧业产值125886.4万元,实现增加值79571.8万元;渔业产值8247.5万元,实现增加值4976.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328.7万元,实现增加值1585.5万元。
  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67.37万亩,增长1.06%。粮食种植面积116.63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3.44万亩,增长0.26%;优质稻种植面积61.43万亩,增长11.04%。烟叶种植面积2.1万亩,下降10.75%;玉米种植面积16.2万亩,高粱种植面积0.81万亩,薯类种植面积2.7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1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8.78万亩,糖料种植面积0.27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2843吨,增长2.49%
 

 

  全县生猪出栏96.13万头,其中肉猪96.13万头;三元杂交猪比率达98.9%,提高3个百分点。生猪存栏61.03万头,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831个。能繁育母猪4.96万头,增长4.64%。出栏肉牛3.46万头,下降2.81%;出栏羊3.88万头,下降3.24%,出栏家禽465.67万羽,增长2.57%;家禽存笼387万羽。全年肉类产量76765吨,下降4.25%;其中肉猪肉产量65367吨,下降3.86%;禽蛋产量2980吨,增长2.76%;养殖水面4.23万亩,水产品产量0.9005万吨,增长0.04%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4.66%,提高0.37个百分点;林地面积146.24万亩,与上年持平;活立木3256588立方米,增长3.72%。新造优质油茶林15194.2亩,垦复油茶林面积45000亩。
  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共投入资金18211万元,同比增长37.86%,兴建维修各类水利工程54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7处,投入资金1162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旱涝保收面积达3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47.7万亩,新增1.5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675万亩。年末全县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0.7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19070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55立方米。解决不安全饮水人数3.3796万人。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7877千瓦,增长8.2%。大中型拖拉机424/11786千瓦,分别增长1.2%1.2%;小型及手扶拖拉机900/11387千瓦,分别增长1.3%1.2%。排灌机械42180/190649千瓦,分别增长3%3.2%。农用载重汽车21556辆。全县已购农用收割机6621台,本年新购216台;全县已购犁耕设备9335套,全县已发农机补贴2473万元,本年发放农机补贴582万元。本年机耕地面积76.7亩,增长12.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2011年,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829980万元,增长 41 %;实现增加值261750万元,增长17.9 % 62 家规模工业完成产值 697456 万元,增长 49.1 %;实现增加值211619万元,增长20.6 %;其中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2162万元,增长 16.8 %;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48103万元,增长47.8 %;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 163516 万元,增长15.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7610万元,增长18%;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5029万元,下降0.7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07623万元,增长25.4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874万元,增长63.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89483万元,增长16.6%。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24097万元,增长15.9%;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7522万元,增长27.9%。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97456万元,增长49.22%;实现利润33790万元,增长107.37%;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3.42 %,增长 44.57 %;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81 %。出口交货值 34885万元,增长47.8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2524万元,增长17.5%。实现增加值50131万元,下降7.8%。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0家,增长61.6%;税额达15746.4万元,增长132.1%
 

 

  建筑业良性发展。县城开发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为建筑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2011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3739万元,增长8.1%。其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安装总产值7313万元,增长59.7%;实现利润总额2499万元,增长1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9万平方米,增长27.8%;建筑竣工面积57.9万平方米,增长27.9%
  电力生产和供应有力。全县现有变电站13座,水电站9座。2011年实际供电量51238.46万千瓦时,增长30%;其中居民生活用电11302.26万千瓦时,增长33%;农业用电7880.65万千瓦时,工业用电16332.54千瓦时。投入资金23196万元,完成行政村电网改造120个;新建变电站3个,其中110KV变电站2个,35KV变电站1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稳健增长。201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26381万元,增长33.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01921万元,增长37.89%;其中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92018万元,增长33.52%;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24460万元,增长31.8%。其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38470万元,增长25%;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31126万元,下降35.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84323万元,增长37.85%。其中18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1.5亿元,增长20%。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程项目3个,完成投资2.22亿元。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8205万元,增长147.2%;第二产业投资338470万元,下降10.65%;第三产业投资169706万元,增长54.01%
  房地产业稳健增长。县内现在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14家,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5559万元,增长5%。新建城镇廉租住房面积5355平方米,解决城镇居民困难户住房280平方米;年内商品房竣工面积24.02万平方米,商品房现房面积19.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投资440万元,增长27%;商品房空置面积4.8万平方米。
  五、贸易经济
  城乡市场消费旺盛。中央改善民生政策出台,有效地刺激了城乡消费。全县家电下乡56674台,补贴金额1600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333.8万元,增长17.3%。按城乡分:城镇消费227417.9万元,增长18.2%;乡村消费69915.9万元,增长14.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244721.9万元,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52611.9万元,增长16.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增加值46501万元,增长12.1%。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2109万元,增长7.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41个,完成零售额47545万元,增长44.7%;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4265.8万元,增长57.9%。限额以下及个体批发零售业额197176.9万元,增长20.9%。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12家,完成营业额3966.1万元,同比增长36.3%;其中餐饮业3842.4万元,增长36.2%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全县引进内联引资项目185个,合同引进资金60.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3470亿元,同比增长16%。新批外资项目1个,合同引资45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57万美元。185个项目中,工业项目77个,占总项目的41.6%;农业项目41个,占总项目的22.2%;其他项目67个,占总项目的36.2%。签约投资超亿的项目7个。进出口总额215万美元,增长282%
  六 交通、邮政和通讯
  交通事业兴旺发达。2011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056万元,增长16.6%。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7883辆,其中客车378辆,摩托车56780辆,货车3420辆。全县本年新增汽车5640辆,其中新增轿车4787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2687辆,私人轿车保有量10870辆,本年私人新注册汽车4966辆。全县铁路营运37.4公里,火车站2个;公路线路年末里程3440.7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156公里。二级公路295.251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3093.366公里。全年交通基础建设总投资4.2964亿元,本年新修通村水泥公路61条,106.7公里。全年货物周转量389842.48万吨公里,增长11.55%;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4494.67万吨公里,增长9.8%;公路货物周转量380397.81万吨公里,增长11.69%;水运货物周转量4950万吨公里,增长3.02%;货运量1983.84万吨,增长7.49%;其中铁路685.65万吨,增长9.5%;公路544.19万吨,增长12.33%;水运754万吨,增长3.02%。旅客周转量52310.29万人公里,增长8.11%;其中铁路36.41万人公里,增长2.62%;公路51708.28万人公里,增长8.21%;水运565.6万人公里,增长1.01%。客运量1334.36万人,增长3.25%;其中铁路5.31万人,增长3.68%;公路1244.84万人,增长3.43%;水运84.21万人。增长0.85%
  邮政通讯业成效突出。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9205.52万元,增长10.5%,按新统计口径计算,其中邮政业务量4376.52万元,增长24.34%,通讯业务总量14829万元,增长6.5%。其中电信业务量2895万元,下降5.3%,移动业务总量10034万元,增长15.6%,联通业务总量1900万元,下降13.2%。现有乡镇邮政所14个,全年报刊发行650万份,增长51%;函件投递30.76万封,其中快递3058封,邮政农资下乡248.1万元,增长19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7.8372万门;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1256万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2.1377万户,乡村电话2.9879万户,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0.7811万门,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980户,年末电信互联网用户14502户,增长9.9%;本年新增互联网用户3456户;年末拥有基站344座,新增51座,新增投资3600万元;其中移动公司201座,新增45座;联通基站75座,新增5座;电信基站71座,新增1座。年末拥有移动电话308439户,增长32.9%;新增44303户,增长9.7%3G天翼用户27682户,其中移动公司9921户,新增1309户;联通5000户,新增1667户;电信12761户,新增10396户。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大关,达到44802万元,增长29.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385万元,增长29.58%;税收收入29473万元,增长31.2%。其中国税完成14242万元,增长27.1%;地税完成15914万元,增长31.4%。财政完成14645万元,增长28.7%。其中上划中央两税9892万元,增长20.7%;上划所得税3157万元,增长27%;非税收入15328万元,增长25.3%。税收分产业完成情况,其中第一产业实缴税金10万元,增长400%;第二产实缴税金15749万元,增长37.69%;一是采掘业9651万元,增长2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684万元,增长23%;二是制造业1856万元,增长101%;三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47万元,增长71%;四是建筑业2596万元,增长33%。第三产业实缴税金12191万元,同比增长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27万元,增长10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9万元,增长3%;批发和零售业5773万元,增长2%;住宿和餐饮业674万元,增长29%;金融业978万元,与上年持平;房地产业1489万元,增长273%;租赁和商贸服务业125.2万元,增长1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79万元,增长51%;教育业83万元,增长39%;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5万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7万元,增长2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万元,下降94%;其他行业290万元,增长33%
  财政总支出200962万元,增长14.2%。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1610万元,下降11.3%;社会保障支出40857万元;增长17.5%;教育支出41545万元,增长16.7%;科学技术支出961万元,增长16.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627万元,下降5%;医疗卫生支出29681万元,增长34.8%
  金融保险运行平稳。2011年,全县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9980万元,增长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1471万元,增长22.4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4203万元,增长20.9%;对公存款1881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08260万元,增长22.7%。其中短期贷款145349万元,增长38.37%;中长期贷款61162万元,下降1.51%;其中工业贷款13186万元,农业贷款176289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00933万元,增长24.02%;贷款余额125301万元,增长16.78%。年末存货比为10023.1。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1145.68万元,下降0.2%
  保险业卓有成效。2011年共完成保费收入17303.58万元,增长1.2%。其中人寿保险收入13964万元,增长3.3%;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426.3万元,增长3.3%;财产险收入2682万元,增长0.37%。赔付额5114.95万元,增长141.4%;其中寿险给付3607万元,增长94.7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和给付102.8万元,下降18.68%。财产保险赔付1405.15万元,增长11.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有新的起色。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加强,2011年,全县国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8482人,其中女性3120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96人,增长51.2%。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1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38969万元,增长112.2%;实现增加值45401万元,增长113.6%。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654万元,增长62.4%;其中安排科技三项经费310万元,增长3.3%。全县申请专利64件,增8.5%,授权专利26件,增长85.7%
  教育事业不断加强。2011年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7所,年末拥有学校面积89万平方米,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危房1.6万平方米。年末拥有学校257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 171个班;初级中学48所,560个班;小学202所,1889个班。在校学生122973人,其中高(职)中生11319人,初中生34901人,小学生76753人,特殊学校在校生213人。共有女学生55896人。毕业生28952人,其中高中毕业生3671人,初中毕业生11066人,小学毕业生14215人。辍学194人,其中女性143人。特殊学校11个班,在校213人。公立幼儿园8所,全县幼儿园在园儿童12696人,比上年增长16.2%,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人数111867人,下降9.7%。小学招生14424人,初中招生12484人,高中招生4476人。职业高中1所,24个班,教师108人。全县共有专职教师5929,其中高级职称323人,中级职称3968人,初级职称1313人,未评职称的303人。2011年县内参加高考人数3479人,本科上线人数1511人。
  九、文化、广播、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总产出26194.18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7026.22万元,增长18%。年末拥有县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1万册,纪念馆1个;公共文化设施18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2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处。乡镇文化站23个。艺术表演场所1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8个,县级电影放映队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38个,放映电影7900场次,电影观众240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160万元;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491场,观看农村公益电影149.82万人次。
  全县现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机构23个。电视覆盖人口97.1万人,覆盖率为93.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数5万户。
  全县拥有县级档案馆1个,现有档案室11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1.3万卷(件)。
  全县现有教练员12人,其中女性5人。全面健身运动参加人数0.3万人次,开展全民健身项目4项次。全年共开展群众体育活动34次,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参与人数10万人,达到国家规定体育锻炼标准人数8.8万人。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4次,参加人数3.2万人,其中女性0.68万人。参加省际以上比赛获奖牌4枚,获得全国冠军1人次。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1400万元。
  国内旅游人数40万人次,增长33%;旅游收入5300万元,增长24.4%。过夜旅游14万人次,增长30%;全年出境2400人次,增长10%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共拥有床位2051张。其中乡镇卫生院28个,拥有床位984张。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77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862人,注册护士675人。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6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886人。医生中女性216人,占医生总数的27.8%。全县25个乡镇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89.0736万人,平均参合率为91%。全年共诊疗人数962269人次,住院80915人次,出院78936人次,治愈率87.8 %;新生接生率100%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科学计划。2011年,全县总户数264203户,总人口1039305人。其中男性540870人,女性498435人,男女性比为108100。在总人口中,常住人口942096人。其中农业人口816316人,非农业人口125780人。城镇人口258115人,乡村人口683981人。全县城市化率27.55%。全县100岁以上老人51人,增长13.3%;其中男性11人,女性40人。2011年,全县女性初婚人数7800人,其中晚婚人数2639人。年内出生10428人,其中男婴5351人,女婴5077人,出生率10.3‰,死亡4430人,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长率5.93‰。全县计划生育率90.7%,节育措施落实率95%,以村为主率88%。年度结婚人数8356对,离婚1085对,补发婚姻登记545对,女性初婚人数5506人。女性绝育人数2634例,男性绝育人数575例。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县2010年末国有单位257个,集体单位42个,其他单位数35个,单位从业人员27276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166元,增长1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561.54元,增长 14.2 %。按类别分:人均工资性收入 8669.55 元,增长 10.5 %;经营性净收入 1135 元,下降15.9 %;转移性收入1907.56元,增长2.4 %;财产性收入197.79元,下降2.3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51.0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81.99元,增长11.1 %。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91.29元,比上年增长0.22 %;人均旅游支出63元,比上年下降59.8%;人均购房建房支出649.08元,比上年增长24.4 %;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650.46元,比上年增长12.8%;人均衣着支出985.4 元,比上年增长1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00.07元,增长32.3%,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百户城镇居民年末拥有:摩托车8 辆,电话 30部,移动电话214部,冰箱92 台,彩电102 台,组合音响24台,空调 42 台,热水器92 台,洗衣机 92部,家用电脑54台。农民人均纯收入3055.08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人均工资收入1279元,比上年增长14.9%;家庭经营纯收入1126元,增长1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650元,增长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34元,增长13.0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总支出2898.38元,增长16.2%;其中食品支出1595.4元,增长14.54%;衣着支出100.35元,增长7.69%;居住支出400.53元,增长29.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9.5元,增长28.08%;医疗保健支出302.6元,增长19.81%;交通通信支出177.02元,增长26.9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5.27元,下降13.19%;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57.71元,增长36.2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5.04%,比上年下降1.43%。人均居住面积26.07平方米。百户农民家庭年末拥有:冰箱54台,摩托车29辆,彩电89台,固定及移动电话129部。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020万元,增长16.9%;帮助困难群众87600人,解决扶贫资金1727万元,按国家规定,以人均年收入2300元为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20.25万人。
  民生民利不断改善。年末就业劳动力59.8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3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0.47万人,增长1.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下岗职工再就业0.32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7488万人;已参加失业保险1.6122万人,增长10%;已参加医疗保险4.1406万人,增长2.76%,其中职工2.797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3万人,增长15%;参加生育保险2.6588万人,增长4.4%;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0.8689万人,增长6%;领取失业保险0.04万人。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34万人,其中60岁以上农民领取养老保险人数12.47万人。城镇低保年度累计保障16794人次,增长0.76%;年末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201528人,增长0.78%;年末城镇低保累计发放保障金2712万元,增长56%。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保障51247人,增长0.82%;其中集中供养五保748人,增长11%;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1515万元,增长36%;各类收养性福利单位床位900张,年内收养人员1600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3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20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51万元,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2个。农村危房改造2257户,其中新建1456户,维修801户,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777万元。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47.6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9.4万亩,绝收面积10.8万亩。年末全县工会组织588个,工会会员66781人。年内筹集春风行动资金300万元,帮扶困难职工4000人次。 
  十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节能降耗工作整体推进。2011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92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79%。全县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9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6%,工业废水达标率97.14%,工业废气处理率9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15%,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6%。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率99%,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2平方公里,废气处理率80%
  自然资源保护良好。全县总面积1996.88平方公里,2011年,土地垦复面积7.5亩。域内已发现的矿种20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1种。原煤蓄量6500万吨,县内煤矿采掘企业35家,年产能109万吨。域内水资源总量13.17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279.26立方米。域内水资源总用量3.14亿立方米,人均30.49立方米;年均降水量905.5毫米,平均气温16.8,平均日照1511.9时。全县总体水质状况良好。满足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占40%,满足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占30%,满足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占10%,超过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占20%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2011年,县城城区建设面积12.62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112.32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3.58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63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1.6%。城市道路61.4公里,道路面积85.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25.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应量988万吨,自来水普及率100%;年度城市液化气供应量5521吨,日平均清运垃圾356吨。
  十二、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全年安全生产事故155起,死亡人数33人,比上年上升65%;受伤人数105人,增长41.9%;直接经济损失607.9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51起,死亡17人,煤矿事故23人,工矿商贸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水上交通事故1起,死亡12人,受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4/亿元,工矿商贸十万人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0.08人,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0.027人,道路交通事故万车事故死亡率9.49人。
  社会管理工作有声有色。2011年,全县共受理治安案件2198件,查处治安案件2198件,查处率100%;刑事案件立案2006件,侦破案件1017件,破案率50.7%。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19.25起。法院受理各类民事案件1494件,增长28.9%;民事案件结案1460件。受理行政案件28件,增长75%,结案27件;火灾事故发生次数68次,下降42.4%。有罪判决的案件181件,有罪判决率100%,有期徒刑人数242人,其中女性11人;起诉242人,起诉率100%;批捕85%;出庭率100%。经济案件受理5人(件),立案侦查5件(人),结案率100%,直接挽回经济损失90万元。律师事务所2个,从业律师18人。公证处1个,办理公证数492件;人民调解委员会859个,全县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243起,调处成功5993起,调处成功率96%
  注: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用现价计算,增速用不变价格计算; 
  3、按新统计口径,非普查年份人口数据以常住人口为统计标准。
  4、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5、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因此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与此同时,月度投资统计制度将统计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城镇和农村企事业组织,并定义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6、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1年至2010年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因此2011年邮电业务总量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
  7、劳动工资因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工资状况未确定,暂只按目前的统计口径计算现有的行业劳动工资状况。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联系方式:0739-6821117(县政府办) 0739-6834107(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民监督举报电话:0739-6560308(县委网信办) 版权所有:邵阳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07878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05230028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