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数据 > 统计数据
邵阳县:9年戴“帽”砺宏志 奋进崛起谱新章
时间:2013-11-08 来源: 【字体:

2001年,邵阳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东风,舞起经济社会发展龙头,通“经”活“络”,大展宏图。以砺志增智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居民素质;以强基固本为制高点,不断加快脱贫步伐。全县上下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总揽全局,有效地开展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在扶贫开发主战场谱写了一篇篇新的华章。9年磨砺,9年拼搏,新的辉煌,新的腾飞,百万人民向小康生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主要成效
  2009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2255万元,为2001年的2.8倍,年均增长13.5%;人均GDP5332元,为2001年的2.62倍,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达26654万元,为2001年的2.63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399元,为2001年的2.25倍,年均增长10.7%;9年里,贫困人口减少7.86万人,年均减少5.2%。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9年期间,邵阳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趋向合理。2001年三次为业比为43.68:14.31:42.01,第二产业比重不足15%;2005年三次产业比为35.06:21.61:43.33;2009年三次产业比为29.58:33.05:37.37。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推动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到2009年,第二产业之比首次突破30%,达33%。而第一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43.68%,下降到29.58%。
   二是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9年来,邵阳县经济总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增速不断飙升。9年里,全县GDP增加338756万元,翻了近3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1.67%。全县经济实现数量与质量双重提升,呈现出凸现又好又快的特点。财政收入不断扩张,200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014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77万元;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665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255万元;分别增长162.8%、110.4%;年均分别增长12.8%、9.74%。非农产业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2001年,全县二、三产业经济总量108976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6.3%;2009年,全县二、三产业经济总量374798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0.4%。9年期间,年均增长16.69%。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不断推向纵深,民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占据了县域经济“半壁江山”。200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0310万元,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331900万元,年均增长26.6%。规模工业企业个数成倍增加,2001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32家,2009年71家,增长122%,年均增长10.5%。规模工业企业效益提升, 2001年,规模工业企业净利润为-165万元,2009年为2153万元,增长37.86%。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资力度加大。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5704万元,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50512万元,增加424808万元,年均增长43.04%。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观。全县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强力推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夯实了平台。2001年,全县公路里程1413.2公里,200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366.4公里,增长138.2%。并新增铁路37.4公里,高速公路54公里。邮电通讯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1年,全县邮政通讯业务总量为1151.66万元;2009年,全县完成邮政通调业务量13369.11万元,增长1060.8%,年均增长35.86%。
  四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不断提速。2009年小康实现程度达63.75%,比2001年提高11.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保险不断普及。邵阳县成为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占全县11.2%的60岁以上老年人领取了基本养老金。城镇居民就业率逐步提高。2001年,全县城镇居民就业率为96%,2009年城镇就业率为96.1%,提高0.1个百分点。
  二、邵阳县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做法
  自2001年邵阳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邵阳县找准着力点,借机发力,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
  瞄准“主战场”,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加大。邵阳县坚持把农村项目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充分发挥扶贫资金“酵母”作用,捆绑各项支农资金集中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9年来,全县共集中投入资金7297万元,其中财政投入扶贫资金5479.4万元,新修、维修各类水利工程650处,使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旱涝保收面积0.34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580处,解决了5.5万人、1.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难问题;特别在有名的干旱之地??黄荆乡、郦家坪镇新修了5处大型集中供水工程,让22个村2.1万村民喝水了“放心水”,告别了“下雨三日水缸满,天晴七日井底干”的历史;投资1500万元,架设输电线路91千米,321个行政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目标;新修、维修村级公路564公里,解决了10.4万群众行路问题。
  演好“重头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邵阳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头戏”,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民脱贫致富方式。9年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93.5万元,培育优质稻、烤烟、油茶、生猪四大支柱产业。200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95.4万亩,其中优质稻4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5.59万吨,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种植烤烟4万亩,产烟10万担,实现烟叶税收1380万元,烟农人平增收2230元,成为全省现代化烟叶生产示范县;新造油茶林2.5万亩,复垦、改造低产油茶林5万亩,全县油茶林面积达42.5万亩,2009年10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都”;新建标准化规模型生猪养殖场50个,累计规模型生猪养殖场达887家,年出栏肉猪95.5万头,列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通过产业扶贫,收到了“吹糠见米”的效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铺好了底子。
  激发“助推器”,造就一大批科技型农民人才。邵阳县把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全力实施“阳光计划,雨露行动”,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输血充电”。9年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32万元,输送6500名贫困村青年农民到外地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掌握技术特长。县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85期,增训农民7800人次。并选派220名种养能手到安江农校和长沙农校参加科技骨干班培训,回乡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乡邻发展产业。
  启动“新引擎”,成功衔接“两项制度”。邵阳县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扶贫开发的“新引擎”。2009年,邵阳县被国家确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该县把这项工作作为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作为探索扶贫开发之路的新课题来做,全县上下联动,扎实工作,获得了成功,总结出好的经验。得到了国家扶贫办和省、市的高度评价。邵阳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新识别方法,按照“一个比例、两个公认、三个结合“的遴选原则,选出选准11.2万需要帮扶的人,针对贫困农户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90万元,坚持因户制宜,确定了“政策扶持、产业扶持、能力扶持和住房扶持”的“四轮驱动”办法,开展帮扶。通过成立扶贫志愿者服务队、建立扶贫互助基金、开设扶贫志愿者网站等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1月,全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总结现场会议在邵阳县召开,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样板。
  三、有效经验与启示
  9年来,邵阳县把握机遇,把准航向,以扶贫开发为平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9年的扶贫开发之路,曲折艰辛,崎岖坎坷,有汗水,也有喜悦。这9年是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快,民生民利实惠多的时期。回首9年的扶贫开发历程,经验可鉴,启迪深远。
  一是项目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支撑。邵阳县牢牢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生产力,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以项目为主体,把群众最盼望,最需要,最迫切的项目作为扶贫开发的立足点,抓得紧抓得实。9年里,邵阳县实施扶贫项目1107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改善、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
  二是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有效模式。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邵阳县注重整合资源,实施连片开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户为主”的办法,整体推进160个贫困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建立了以河伯乡为龙头的“万亩连片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以五峰铺镇为龙头的“万亩连片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以长阳铺镇为龙头的“万亩连片礼品西瓜生产基地”;以长乐乡为龙头的“5万亩连片油茶基地”;以郦家坪镇为龙头的“5000亩连片药材生产基地”;以小溪市乡为龙头的“3000亩连片百合生产基地”。连片开发的生产基地,为贫困群众搭建好致富的舞台。
  三是有效衔接“两项制度”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路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以低保维持生存,以扶贫开发促进发展,是新时期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推进扶贫开发战略的创新之举和奠基之作。邵阳县开展“两项制度” 有效衔接试点,实现了开发式扶贫与生活救助“两轮驱动”。该县蔡桥乡福林村“五龙公司”于2009年组建了油茶专业合作社,村里所有低保户和扶贫开发对象采取以油茶林入股的方式,全部吸纳到合社里来,收益按公司与农户3:7的比例分成,并雇请社员到公司务工,结成利益共同体。社员除享受股份分红外,每月还可以获得500?800元的劳务收入,脱贫有方,立竿见影。
  四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关键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邵阳县坚持扶贫先增智,扶贫先扶志的原则,利用县农科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劳动培训中心等载体,聘请省、市有名的技术专家授课,增强村民“造血功能”。并组织农业、畜牧、农机、烟草等部门技术人员下乡,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种植和养殖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全县涌现出一批职业烟农、职业茶农和养猪专业户、种粮大户,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种养业不断增多。通过农村“土专家”人才计划的实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四、工作建议与思考
  一是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邵阳县是革命老区,“塘田战时讲学院”,在抗战初期,时称“中国南方抗日军政大学”,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人均耕地面积少,经济总量小,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9年,邵阳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332元,为全省人平20226元的26.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82.5元,为全省人平1250元的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399元,为全省人平4910元的48.9%;小康实现程度63.75%,低于全省小康水平的12.55个百分点。全县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为1860元,其中人纯收入在92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4.96万人,在921元?1196元的5.26万人,在1197元?1500元的8.69万人。因此,邵阳县扶贫攻坚依然任重道远,十分艰巨和紧迫。
  二是工作上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奋发赶超,不进则退,邵阳县人民思富、盼望和求变的愿望强烈。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完善大交通,建设大工业,推进大农业,需要借机发力,再谋新篇。邵阳县将立足本县实际,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三是制度上深入持久地衔接好“两项制度”。邵阳县作为首批全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经验,树立了旗帜。“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主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深化,全县上下将满怀壮志,发扬创先争优精神,深入持久地衔接好“两项制度”,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联系方式:0739-6821117(县政府办) 0739-6834107(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民监督举报电话:0739-6560308(县委网信办) 版权所有:邵阳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07878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05230028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