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数据 > 统计数据
邵阳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5-09-30 来源: 【字体:

邵阳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将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邵阳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县域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低,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发展邵阳县区域经济是全县人民的头等大事,现针对邵阳县目前发展的现状,就如何加快本县区域经济的发展谈谈一些个人的浅见,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邵阳县区位条件及发展现状。

  (一)区位条件

  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邵阳市南。东与邵东、祁东为邻,南连东安、新宁,西接武冈、隆回,北抵新邵、邵阳市。地理坐标为东径110°59′56″111°40′14″,北伟26°40′36″27°6′8″。南北长64.3公里,东西宽66.7公里。全县彊域面积1996.89平方公里。县城塘渡口居县域中心偏北,距省会长沙215公里(直线距离),距邵阳市32公里。洛湛铁路、二广高速公路穿境南北而过,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穿境东西,怀邵衡铁路穿县境东西而过,已于20146月开工,预计2018年底通车。县境内省、县、乡、村级公路纵横交错且基本水泥硬化,交通条件已大大改善。

  (二)发展现状

  是人口大县,城镇化进程快,但城镇化水平低,与国家、本省、市相比差距大。据统计,到2013年底止,全县总人口达104.92万人,常住人口94.63万人,城镇人口30.75万,城市化率达33.2%。与2003年的13.76%相比,10年增长19.4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94个百分点。2013年城镇化水平与邵阳市、湖南省、全国的38.04%47.96%53.73%相比,分别少4.8414.7620.53个百分点。

  GDP近百亿,但人均值低、产业结构不优、农业占比重太高。201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4487万元,同比增速10.1%,其中:第一产业272966万元,增长2.6%。第二产业372154万元,增长11.7%;其中工业312532万元,增长10.9%;建筑业59622万元,增长16.1%。第三产业349367万元,增长13.4%;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437.435.2,常住人口人均GDP10509元,户籍人口人均GDP9478元。人均GDP与全国的41805元相比相差太远。农业占比太高,比全国、湖南省、邵阳市的10%12.7%22.5%分别高出17.414.74.9个百分点。

  是农业大县,四大特色产业初显端倪,但不是农业强县。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08535.3万元,其中种植业226843.4万元;林业17111.1万元,;畜牧业150634.5万元,渔业10311.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634.9万元。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172.2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21.04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4.23万亩,优质稻种植面积63.32万亩,烟叶种植面积3.63万亩,增长12.56%;实现烟叶收入1.05亿元,实现原烟税收2107万元。玉米种植面积18.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0.64万亩。全年出栏牲猪 102.8万头。林地面积142.524万亩,全县油茶林总面积513315亩,新造优质油茶林23010亩,本年度油茶籽产量达36000吨。邵阳茶油晋升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从上数据看出,全县农业以种粮为主;烟叶生产初具规模,发展也快;优质油茶林已成林业生产新的特色;牲猪出栏超百万头,为全省牲猪生产大县。粮食、烟叶、油茶、牲猪成为全县农业的四大特色产业,但与别人相比,各产业优势不是很明显,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大而不强。

  工业发展快,结构调整力度大,但总量小、实力弱、差距大。2013年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1125143万元,增长 21.37%;实现增加值万312532元,增长 10.9 % 68家规模工业完成产值 951249万元,增长18.1%;实现增加值290730万元,增长12.3%;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3894万元,增长14.6%,实现增加值21802万元。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5家,税额达14541.5万元,其中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

  全县工业实力不强,规模工业数量太少,工业纳税大户太少、纳税总量太小,与发达县市相比差距甚大。

  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增速快,但人均水平低、差距大。201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3055万元,增长2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068万元,增长33 %;税收收入47662万元,增长25.7%。财政总支出304195万元,增长9.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42元,增长 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6元,增长12.8%。按国家规定人均年收入2300元为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8.56万人,同比减少15.6%。全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77元,全国2013年为9490.8元,与全国平均相比,差中太大;城乡居民收入还较低;穷困人口数量还较多;我们仍然还是一个非常贫困的人口大县。

  由上看出,目前邵阳县基本县情是: 100万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粮食与牲猪生产大县、油茶优势县、财政穷县、工业弱县、武陵山区国家重点扶持县。全县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比较落后,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邵阳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世纪以来,邵阳县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与东部发达市、县相比,经济发展的水平显得太落后,与小康的目标还差得太远。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从历史来看,邵阳县是建国后1951年从邵阳市(老邵阳县)析出,县治始迁塘渡口,当时可谓一穷二白,县城仅是一个小河渡口村落,公路不通,工商业几乎为零,全县只有分布星散的、小量的集市贸易与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经济相当落后,经济基础极差。与周边的各县相比,差距明显,单就当时县城规模相比,武冈、隆回县、东安县等县城他们已具相当规模,我们县城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时还不及他们刚解放时的规模,县内基本建设都是解放后从原始落后的农业社会开始起步发展。

  二是区位偏,属武陵山区边缘地带。邵阳县地理位置处湘西南,西北接武陵山区边缘,东连衡邵丘陵干旱走廊,南连五岭,区位偏向祖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三是交通基础差,发展也是一直滞后。解放时,县内仅有一条国道320公路穿县境西北长阳铺、岩口铺边缘而过。至近十年才有高速公路、铁路穿县境而过,交通条件才明显改善,与外地比较,发展相对滞后。

  四是所需人才短缺,人才引进艰难。一是全县各类技术人才总量少、高层次技术人才少,不能满足全县各行各业的需要。至2013年底,全县国有事业单位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7881人,其中女性3434人。职称结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53人,其中教师384人,卫生47人;具有中级职称4104人,其中教师3335人,卫生409人,农业技术286人,工程78人。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全县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中、小学校,全县共有专职教师5589人,占人才总量的70.9%;艺术人员2011人,占人才总量的25.5%;卫生技术人员1320人,占人才总量的16.7%;农业技术人员471人,占人才总量的6%;工程专业人才只有370人,占人才总量的4.7%;经济管理理人员49人,会计人员27人,这二类人才占0.96%。工业人才、管理人才,高级职称人才极其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局面将长期存在。三是留不住人才,引进人才困难。由于本县位置偏西,又是属农村地区且贫困落后,经济条件差,生活艰苦,有限的优秀教师、医生都慢慢流向城市或发达地区,一些现在虽人还没走心却已走,因而工作缺少干劲与信心。留住人才难,引进人才更难的局面一直存在至今。

  人才的缺乏导致县内学生外流;百姓就医出县进城;工业创新乏力;各项大的建筑、房地产等工程基本都是外地老板承包……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着本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是发展资金匮乏,融资发展艰难。由于本县地方财政收入少,用于经济发展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靠本身的经济实力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艰难。全县中小企业融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企业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的制约。本县的几大国有银行基本是以揽蓄为主,存款余额基本是由省级行调挤贷放外地大的建设项目,银行存贷比极不合理。

  六是缺乏创新机制,寻求突破艰难。一是科技创新不够。我县与其它落后的西部偏远山区穷县一样,经济实力弱,企业规模小且多为资源消耗型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科技人员少,工人整体素质偏低,企业创新资金匮乏,因而发明专利少,科技应用推广也不够。由于许多先天的不足,县级政府在鼓励科技发明创造等方面也难以有任何重大举措,没有形成新的科技创新机制,更谈不上有多少本县的科技发明成果来促进本县经济的重大发展。二是制度机制创新不够。由于我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区位较偏,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大多观念比较陈旧。与发达地区相比,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强。深化改革困难大,国有企业改制还没有完成。鼓励创新的制度与办法也不多,经济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难以形成新的突破。

  三、关于邵阳县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导全县干部群众不断拼搏与探索,根据县情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外地学习经验,发现了自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长处与特色,终于摸索与总结出了一条邵阳县发展的新路子,有了产业强县、工业强县、品牌强县的正确理念。迈向了走粮食、烟叶、牲猪、茶油生产强县的四大特色产业之路;迈向了走以园区建设来带动工业发展之路;迈向了走以加快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之路;迈向了走加快全县交通、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全县经济发展软、硬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路。

  本人认为,在这些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中,烟叶生产还存在着难以持续长远发展的风险,它可能会受到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变数,但仍是当前的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以生态农业理念发展何种特色品种药材、何种特色品种蔬菜,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打造现代农业企业,农业进行企业化管理,形成一个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基地还有待继续探索。

  我们过去在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过许多湾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存在着一任领导一个思路,换个领导换个口号的问题。大家看到了本县经济存在的弱势与问题,或没有找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或因政绩观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观念。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只要路子走对了就要继续走下去,就要做大做强,不管后任领导是谁,都要坚持下去,不然就会前功尽弃,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影响发展的步伐。

  当前我县探索出了走粮食、烟叶、牲猪、茶油四大特色产业强县之路,这无疑是正确的。油茶生产走品牌发展之路走得很好,以后就是要坚持走下去,要将油茶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形成我们的特色支柱产业。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我认为全县粮食生产要走以发展优质稻为主的生产、加工、销售之路,找准优质稻品种、打造特色品牌、走发展现代农业企业之路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牲猪生产同样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我县从农业大县打造成农业强县。

  因此,现就如何加快邵阳县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符合邵阳县县情的特色之路,根据本人对县情的调查与了解,将个人的几点看法写出来共领导与同志们参考。

  一要用活政策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扶持的力度。

  如何发展快,输血为最快。纵向地看,我们近十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除了历届县委、政府领导有方,各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努力拼搏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国家对我县的重点扶持,县财政收入的主要部份还是国家的财政资金,全县各主要重点基础工程建设主要来自国家的投入。目前,我县可用财力仍然很有限,资金仍是制约我县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邵阳县在追求快速发展的途径中,争取国家的多投入仍是一个重要捷径。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全县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吃透国家的各项政策,用活国家的政策。无论是国家的扶贫政策还是武陵山区域重点扶持开发的政策或其它各项产业政策,必须用足用活,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求得县域经济更快的发展。

  二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首先是要舞活县城经济的龙头。纵观全国各经济强县的发展都是县城经济发展得最快与最好,县城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的总量比重大、主体地位强,县城经济都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只要舞活了县城经济这个龙头,就完全舞活了全县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县县城发展的现状,就塘渡口城关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打造邵塘大道经济带。目前正在建设的邵塘大道大家的主体思路还只是把它看成为一条与邵阳市联系的快速通道,一条重要的交通线。我们应调整思路,还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县的一条重要经济发展带、未来的县域主要经济走廊。因此我县在下一步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中,重点要以邵阳县城与邵阳市融城的思路来谋划建设新县城。

  只要以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同一个目标,邵阳县城与邵阳市融城就有希望,融城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一是城镇化是世界发达国家必走之路,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走与邵阳市融城的方向是正确的。邵阳县与邵阳市融城也是邵阳市委、市政府规划发展的重要目标,说明走融城之路也是未来必走之路;二是目前我县县城规模还很小,人口也不多,提高它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县城镇化率目前还只有33.2%,县城常住人口8.61万人,只占全县常住总人口94.63万人的9.1%。三是邵阳市城南一带近些年购房的人口邵阳县籍占了主要部份,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做好融城发展,在此条经济带上进行融城式的发展也是非常可行的。

  在融城发展的道路上,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做好邵塘大道二傍城镇土地建设用地规划,允许大道附近的乡村居民建房,聚集人口、凝聚人气。吸引全县其它乡镇居民来大道建房居住,加快融城步伐。二是争取上级支持,开通九公桥服务区高速公路出口,做好它与邵塘大道的连接,取得更加便利的交通优势,吸引各地客商来邵塘大道二傍开工厂、办企业。加快搞好与调整九公桥镇新的城镇规划,要以邵塘大道为中心扩充,要以与邵阳市融城为方向调整。三是向市争取开通邵阳市火车站到九公桥至塘渡口新迁县一中的城市公交汽车;规划与建设好塘渡口至邵阳市的自来水、通信、用电等管线基础设施。

  第二、着重搞好县城园区工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县园区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13年我县红石工业园区首次入围省级工业集中区,为我县工业园区发展增添了新的有利条件。至20149月,我县工业园区企业数25家,工业增加值81884万元,园区规模工业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188759万元的43.4%。但我们的园区还有许多先天不足,园区起步晚、园区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园区企业数量少、园区工业规模小;企业竞争力弱,缺少骨干龙头企业;缺少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园区经济实力弱,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产值比重在全省范围内排名都在靠后位置。无论是强调县城的龙头地位,还是加快县城城市化进程、提高全县城市化率水平,根本的动力在于县城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县城经济实力增强的核心在发展县城工业,发展壮大县城工业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园区是县城经济的核心之心。为此就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谈三点粗浅的看法。

  一是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工业园区的选点工作与扩容工作很重要。以前全县称园的工业区有好几个,除县里的还有乡镇的。园区规模实在太小,根本没有集群效应,只是图个称呼罢了,几十年过去了,有些发展不但没有壮大,反而缩小了;有的企业不是垮了,还是搬走了。其原因各异:有些是因交通不便;有些是因电力不足;有些是因社情复杂,软环境不佳;有些是因环境污染影响;有些是因落后淘汰;有些是因地点不在县城,招工困难、小儿读书、职工休息娱乐生活不便等等。所以工业园区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

  我县红石工业园一直处在快速成长之中,园区规划也进行了扩容的变更,得到了上级有关职能规划部门审核认可,它的范围不断地加大,规划变得更趋合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园区的发展规划还是要调整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目前,红石工业园区从位置来看,该地设为全县的商贸物流园才是最合理的。如果今后园区扩容,我认为应从邵塘大道傍往九公桥、邵阳市方向发展,向邵阳市融城的方向发展,这样就更有利于企业用电、招工、降低交通成本、方便职工子女读书及生活,同时利用邵塘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可以降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降低入园企业生产成本。在县工业园区扩大方面,能否将县七里山园艺场全部划归县工业园新区用地,取消该场建制等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二是创新园区管理,带动全县工业企业入园发展

  创新园区工业发展管理。建议将全县各乡镇工业制造企业引入园区内发展。今后在考核全县乡、镇人民政府工业管理的工作中,无论是园区内新进的工业或新进规模工业,只要是哪个乡(镇)政府引来的或从原乡(镇)政府属地工业迁进园区来的,就考核为该乡镇的成绩。企业税收同样划为有关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统计。这样做有利于全县工业的集聚与发展;有利于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全县工业集中管理。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BOT方式招商建设工业园区,通过这种方式,首先就要建设好可以满足当前使用面积的园区中心带,修建标准的厂房、行政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基础设施,实行筑巢引凤。

  加强招商引资进园。加快招商机制创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招商,引资入园办厂;优化全县投资的软环境,吸引外地资本进园;加强园区管理,保证资金能引得来,更要留得住。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宣传,以实例来吸引更多的老板进园办厂,让园区工业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好路子。

  加强学习外地园区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园区管理高级人才。首先是走去处到外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园区管理经验,培养好自己的管理的人才;其次是通过机制创新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园区引进高素质的园区管理人才,促进我县工业园区管理走上新台阶。

  三是着力发展轻工业、制造业企业,要以发展环保型工业企业为出发点。园区在壮大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由于工业集中化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效应,所以工业园区应从传统的工业园发展模式向生态工业园模式方向发展。不要再走重发展、轻环保的发展模式。建议着力发展轻工业、制造业类的企业,这类企业对环境污染小,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符合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一些落后产能企业、污染大的企业坚决不引进,宜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全县生态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县域经济长远的快速良性发展。

  其次是加快全县其它建制镇发展的步伐。

  全县除城关镇外还有现有11个镇10个乡,为了加快丛县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其它建制镇的发展不容忽视。2013年全县30.75万人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其它建制镇区及乡政府驻地常住人口占全县城镇常住人口的70%以上,全县建制镇的发展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县城的发展起着众星捧月的作用。全县各地经济特色及各种资源等情况都不一样,农业经济产业的特色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它建制镇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各乡镇建制镇发展好了,才能与县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地快速发展。

  就我县的建制镇发展而言,我认为全县一些乡(镇)政府驻地的选址重迁与规划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乡(镇)政府驻地的选址对建制镇的发展相当重要。乡(镇)政府驻地的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制镇的快速发展壮大,并且它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回顾过去全县各乡(镇)驻地的建设发展,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小溪市乡政府驻地地形就不太好,不利于它将来发展成大的建制镇,应选址到沿河村一带最合适。选在这个地方有利于开展城镇规划与建设;有利于人口的聚集;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将来壮大成大的集镇,实现小溪市城镇化发展,带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有些乡政府的驻地连一个小街道都没有规划建设出来,或者说它发展了几十年连一条街影子都没有看见,这个乡的经济又如何能发展得起来?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要达到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今后县里对乡镇的政绩考核工作就应将城镇化建设纳入进来,要加快推进全县建制镇建设与发展的步伐,今后全县各乡镇就要以集镇建设为中心,加强规划与管理,加强集镇土地经营、聚集集镇人口、聚集各类资金、壮大集镇规模,发展集镇第三产业,以集镇建设来带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要加快县城第三产业的发展。

  邵阳县是100万人口大县,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产业所占比重低,它的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现在很多居民购物跑邵阳,治病进邵阳、长沙,子女读书去邵阳、邵东、隆回、长沙等地。主要原因还是县城没有上档次商场;县城医院技术力量相对大城差距太大;县城中、小学校既容不下太多的学生,教学质量与周边县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邵阳县的各项消费外流严重。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全县城镇化的步伐将会更快,县城的常住人口将越来越多,县城的各项消费将越来越大,加快加大县城商业、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刻不容缓。因此在加快县城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建议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

  一是加强县城商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县城要引进高端品牌连锁企业,舞活县城商业龙头,支撑与带动县城商业经济的发展,幅射全县建制镇的商业经济,减少全县商业消费的流失。

  二是加强县城医院建设与管理。在县城建设打造好1所以上三甲医院,扩大医院规模,减少全县进大城看病人口,增加与扩大县城医疗消费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全县人民的医疗需求。

  三是加强县城教育建设与管理。加强县城教育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强教育管理。要在县城创建几所在全省叫得响的中、小学校,不但要能满足本县人的就学,而且可以吸引周边与外地人来本县中、小学就读,增强与扩大县城教育消费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县人民的就学需求。

  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关键靠人才。本人认为目前我县急需的人才主要是:工业管理人才、教育管理人才、医院管理人才、以及相关的工程、教师、卫生等相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办一所好学校、好医院,除了要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外,在人才方面首先是要有个好校长、好院长,其次才谈得上引进所需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全县应加强用人机制的创新,吸引领头雁栖身我县,带动全县工商业、教育、卫生事业快速向前发展。

  由此,邵阳县的经济就能够走上一条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邵阳县也必将建成为一个工业经济强县;具有油茶、粮食(优质稻)、牲猪、烟叶四大产业优势的农业强县;也一定会实现邵阳县与邵阳市的融城,将邵阳县打造成邵阳市的后花园。一个现代化气息浓、城市化水平高、县域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化程度高的经济强县一定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联系方式:0739-6821117(县政府办) 0739-6834107(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民监督举报电话:0739-6560308(县委网信办) 版权所有:邵阳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07878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05230028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