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600余名学生被骗,成为犯罪集团的“替罪羊”! 令人心动的暑假早已到来 有的学生拿到了被家长 “封印”已久的手机 刷视频、打游戏 有的学生选择暑期兼职 既能增加收入,也能积累社会经验 但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 都要提高警惕 避免掉入诈骗陷阱 【骗局一:游戏皮肤“大陷阱”】 诈骗分子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未成年人钱财。 案例:小克,10岁,在家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可以免费领取某游戏皮肤的视频,就添加了对方的QQ。对方称领取游戏皮肤需要扫描二维码,其实是贷款服务平台二维码,最终小克被诱导把家人银行卡号和密码都告诉了对方,被骗10多万元。 【骗局二:假明星发“假福利”】 诈骗分子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案例:13岁的乐乐是某明星团体的资深小粉丝,她通过QQ主动添加了自称是该团体助理的账号,对方称只要扫描他发过来的二维码支付1分钱即可助力“打榜”,还有机会获得偶像的亲笔签名照片并与偶像互动。 然而,乐乐通过父亲的手机扫码转账后,对方称因为乐乐是未成年人进行转账,他们的账户和乐乐爸爸的账户都被冻结了,她必须配合解除冻结,否则不仅爸爸手机里的钱会被扣除,公安机关还会上门找她。在对方一步步威胁和诱骗下,乐乐在短短15分钟内,分三次转账共计2万余元。 【骗局三:高额刷单“杀鱼盘”】 诈骗分子在网上发布兼职广告,一开始仅需完成简单的刷单任务即可快速获得小额佣金,后续会以“任务出错需要补单”或需要下载某某APP做“进阶任务”等为理由,诱导大家不断垫资充值。 【骗局四:诱骗成为法人高管承担法律风险】 一些诈骗分子以高薪兼职为诱饵,诱骗学生成为空壳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财税人员,承担公司非法运营带来的法律风险和责任。 案例1:深圳查处一起餐饮店虚开发票案件,发现虚开发票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及办税人员竟有近半数是“90后”“00后”,最后发现这些人大多是大学生,共计牵连600余名大学生,且这些学生均是被犯罪团伙以高薪兼职等名义所骗。 案例2:在宁夏上大学的李某因一份需要人脸验证的“兼职”而泄露了个人信息,莫名其妙地成了四川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当年9月,他在报考公务员考试时无法通过资格审查,没能参加考试。在一个名为“冒名受害者”的群聊里,将近400名受害者的身份被冒用,工作背调无法通过,考公、考编等寸步难行。 安全警示 眼下正值暑期,广大学生和家长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的意识,擦亮眼睛,远离诈骗! 01 提高真伪辨别能力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要增强识别各类“陷阱”“骗局”的能力,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现”等说辞,来历不明的链接一律不点、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一律不扫、来历不明的好友一律不加,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扫描二维码、开启屏幕共享等情况时,需提高警惕。 同时,家长也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不要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并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护,及时关注孩子身心状况。 02 使用正规平台求职 注重信息被盗风险 要通过正规途径找兼职,遇到“钱多活少”“躺平赚钱”等“听上去很美”的招聘信息和“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定要多查多问多防备,谨防潜在的“高薪骗局”。 对于用人单位,可通过查询其工商信息确认是否合法注册,通过查询用人单位官方网站或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招聘信息,注重多渠道甄别,不盲目轻信他人推荐。 同时,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不随意将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交给他人,谨慎通过人脸识别、网址链接等方式提供任何个人身份信息。 03 存好证据,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要及时止损,注意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大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 诈骗手法千千万,不听不信不转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